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皮錫瑞

皮錫瑞,字麓雲,號鹿門,因為仰慕西漢今文經學家伏生,故將所居堂室命名為「師伏堂」,大家稱他為「師伏先生」,湖南善化人。生於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卒於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,,得年五十八歲,是湖南地方上有名的今文經學家。
  他在同治四年錄取秀才,光緒八年成為舉人,然而,數次前往京城參加會試都落榜,讓他決定不再參加考試,以著述與講學為業。光緒十六年,他主講於湖南桂陽龍潭書院,再過二年,至南昌經訓兩書院講學,他以西漢微言大義的宗旨講學授課,說經當守家法,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迴響,學問受到學子的推崇。他雖然不以做官為志向,然而身為一位知識份子,他對於日漸動盪的國家政局非常關心,於是在光緒二十三、二十四年間,於長沙南學會擔任講席,希望以教育來改變整個學風,他說:「學非一端所能盡,亦非一說所能該。先在讀書窮理,務其大者遠者,將聖賢義蘊了然於胸中。古今事變,中外形勢,亦須講明切究,方為有體有用之學。」他主張為學務必有用,心中不必藏著門戶之見,因此,他在講習會中,多次提倡要免除漢宋之見,認為若是沒有宋儒的研究成績,清代也無法站在前人研究成果上,做出如此輝煌的成就,另外他也提倡、宣傳維新變法,勉勵學子當究心於當世之務,而不是只會成天埋首於書堆之中。因此在戊戌政變以後,被清廷清算,除去舉人的身份,被地方政府管束,他只好辭去其他書院的聘請,在家授徒自給,並專心讀書寫作。然而,所學不能得到發揮,他的心情是很鬱悶的,他曾經在自己五十歲大壽時自作一副對聯,云:「閱世五十年,所欠一死;著書百萬字,不值一文」,其灰心喪志至此。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(1905)年廢除科舉,開始興建學堂後,他才又出來講學,歷任湖南高等、師範館、中路師範、長沙府中學堂講師,並且還獲聘至京師大講堂教學,最後回到家鄉終老。
  皮錫瑞以經學上的成就聞名於世,他的前半段生平都是為了科舉考試而唸書,到了他三十歲的時候,才開始研究經學,從此之後殫精竭力讀書著述,在他往後三十年的時光,著書百卷,終於能成為一家之言。皮錫瑞在詩與ㄆㄧㄢˊㄨㄣˊ﹔pian wen。 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。兩馬並駕為「駢」,文章中兩句平行互為對偶,故名「駢文」,對偶句多由四字句或六字句組成,亦名「四六」。駢文上皆有造詣,所作的駢文有不少作品被王先謙選錄至《驕文類纂》中。而他治經的方法出入於古今文之間,尤其擅長今文經學,他一開始研究的是《尚書》,並且於光緒十三年開始著作《尚書大傳疏證》,歷經十年才寫完,共為七卷。從《尚書大傳疏證》的內容可以窺知,皮氏對於西漢伏生非常尊崇,並且服膺於今文經學,然而,他也秉持著實事求是的精神,不會黨同妒真,不囿於門戶之見,因此於解釋經文上多有發明。後來他又陸續完成《古文尚書疏證辯正》、《九經淺說》、《古文尚書冤詞平議》、《孝經鄭注疏》、《鄭志疏證》、《今文尚書考證》、《聖證論補評》從這些書名來看,《尚書》可說是他用力最深的一部經典。
  戊戌政變之後,他形同於被軟禁,只好杜門著述,先後寫成《尚書中候疏證》、《駁五經異義疏證》、《發墨守、箴膏肓、釋廢疾疏證》、《漢碑引經考》、《王制箋》等書,晚年逐漸能夠會通全經,創通大義。為了授課,使學者能夠於研究經學有個入門的途徑,而寫成了《經學歷史》、《經學通論》兩書,影響極為深遠,一直到現在,研讀經學的學生,都以此書為必讀書目之一。
  皮錫瑞篤信《公羊》改制之說,論《禮記‧王制》篇為今文學的大宗,即《春秋》素王之制,並以為《春秋》的大義,就是在誅伐亂賊,微言則是在改立法制,而《孟子》中的說法,與《公羊》家的說法相合,頗有開晚清以後四川經學派的先聲。王先謙在讀了他的經學著作後,佩服他識見卓越,曾感到「愧汗無地」。然而,批評者也多有之,章炳麟就是對他攻擊得極為厲害的一名學者,認為他的學說「愚誣滋甚」。不論是王先謙還是章炳麟,都有他們不同的為學主張,因此在品評人物上難免帶有主觀色彩,然而不可否認的,皮錫瑞的學術思維,的確在近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